社區營造 創新同行

新新村企劃案大賽

2021年,新新村社區聯盟及駐馬來西亞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聯合舉辦台馬社造學堂——新新村《社區營造 創新同行》第一屆企劃案大賽,旨在推動社區活化,提升在地社區認同。大會希望透過競賽和培訓的方式,網羅營造以人為本,由下而上的創新企劃,進而培養社區居民的公共參與及民主表達。

本屆企劃案大賽成功徵收了76組來自不同州屬,當中企劃類型包含綠色專案、地方產品、藝術社區、社區培力、空間改造及文史採集等。眾多企劃中不乏提出後疫情時代的社區發展想像及創意提案。最終入圍則有25組團隊脫穎而出成功入圍,企劃分佈各州,即柔佛10組、雪隆9組、檳城及霹靂各2組、而馬六甲及彭亨各有一組。比賽結果則由「長頸鹿故事館」、「綠遊人」及「蔬果派」3組團隊分別獲得冠、亞、季軍。以下為各企劃小組的內容:

VILLAGE VISION “BUILDING COMMUNITY, INNOVATING TOGETHER” PITCHING COMPETITION 2021

Pada 2021, Village Vision dan Pejabat Ekonomi dan Kebudayaan Taipei di Malaysia telah bekerjasama menganjurkan Siri Masterclass Pembinaan Komuniti Taiwan – Malaysia. Sebagai sebahagian daripada aktiviti ini, Pertandingan Pitching bertemakan “Membina Komuniti, Inovasi Bersama” diadakan buat pertama kali untuk menjana kembali daya hidup dan identiti komuniti. Melalui pertandingan dan bengkel latihan serta rancangan kreatif yang berpusatkan anggota komuniti dan masyarakat awam, pertandingan ini diharap dapat memupuk penyertaan awam masyarakat tempatan dan proses demokrasi. 

冠軍

團隊名稱

長頸鹿故事舘
Little Giraffe Story House/Rumah Cerita Anak Zirafah

 

執行地點

雪蘭莪州
任何新村小鎮
Kampung Baru atau bandar di Selangor

 

企劃類型

社區培力:社區賦權、社區弱勢、青年培力
Pemerkasaan komuniti berfokuskan golongan terpinggir dan orang muda


小麻雀
工具圖書館

2011年,長頸鹿故事館在深受當地社區的祝福下開創了地方故事館。藉由書本與故事的傳遞,提升在地閱讀風氣,旨在建立充滿人文素養的社區。而在小麻雀工具圖書館計畫中,他們希望把這十年來在社區所累積的空間改造與營運經驗,透過流動車把繪本、社區故事、營造工具等散播到各個社區。透過回收二手工具器材、招募志工及培訓、再以集體勞力的方式,促進居民之間的交流,跨越語言的障礙及打破異文化之間的隔閡,讓每個社區都有機會用自己的雙手和方式改造屬於自己的社區空間。

Pustaka Perkakas Anak Pipit
Pada 2011, Rumah Cerita Anak Zirafah telah membuka sebuah rumah cerita dengan restu masyarakat setempat. Tujuan utama penubuhan adalah untuk meningkatkan tahap literasi kemanusiaan di komuniti dengan penggalakan tabiat membaca. Melalui rancangan Pustaka Perkakas Anak Pipit, mereka berharap dapat menggunakan pengalaman pemuliharaan ruang dan operasi sepanjang 10 tahun untuk membawa aktiviti-aktiviti seperti ilustrasi, kisah komuniti dan pembuatan perkakas disebarkan ke seluruh komuniti.

亞軍

團隊名稱

綠遊人
Penjelajah Hijau

 

執行地點

烏魯音
雪蘭莪
Ulu Yam, Selangor

 

企劃類型

綠色項目:生態永續、環境教育、有機農耕、永續旅遊
Ekologi Mampan, Pendidikan Alam Sekitar, Penanaman Organik, Pelancongan Mampan


永續烏魯音

烏魯音由翠綠山林和農田擁抱,孕育樸實悠閒的烏魯音人,因此團隊便取名為「綠遊人」。該計劃結合回鄉創業的在地人、友善農民、永續環境資源工作室的團隊,為烏魯音永續旅遊開創新方向。「永續烏魯音」計畫旨在提昇烏魯音居民的永續意識及凝聚社區認同感,並倡導友善農耕及傳統社區價值,以永續社區及生態旅遊作為核心策略。

Ulu Yam Mampan

Ulu Yam diberkati oleh kehijauan hutan belantara dan tanaman pertanian yang diusahakan penduduknya yang santai, maka kumpulan ini dinamakan Penjelajah Hijau. Rancangan ini menggabungkan penduduk tempatan yang kembali memulakan perusahaan sendiri, petani tempatan dan aktivis sumber mampan alam semulajadi untuk membuka arah tuju yang baru dengan pelancongan mampan. Projek ini bertujuan meningkatkan kesedaran penduduk Ulu Yam terhadap konsep kemampanan di samping memupuk semangat identiti komuniti dengan menggalakkan pertanian mesra alam dan menerapkan nilai masyarakat tradisional sebagai strategi utama eko-pelancongan dan komuniti mampan.

季軍

團隊名稱

蔬果派
Pai Epal

 

執行地點

居鑾
柔佛
Kluang, Johor

 

企劃類型

空間規劃:公共空間改造、食農教育
Perancangan Ruang : Pemulihan Ruang Awam, Pendidikan Pertanian Makanan

逛巴刹

隨著時代變遷,超級市場成了新世代採購食材的主要選擇,導致傳統巴剎的人流量日益減少。為此,來自柔佛居鑾蔬果派團隊希望能夠以居鑾河邊巴剎為中心點,重新找回新村的人情味與互助精神。他們計劃開辦巴剎小學堂,為小學生進行食物教育,同時開設社區菜園,善用空置土地滾動社區經濟,為當地居民建立一個互動性的平臺。

Jom Ke Pasar!

Susulan peredaran zaman, kini pasaraya telah menjadi pilihan utama untuk mendapatkan barangan makanan mengakibatkan jumlah pengunjung pasar tradisional kian berkurang. Justeru, pasukan Pai Epal dari Kluang, Johor berharap dapat mengembalikan sentuhan humanistik dan semangat saling membantu antara penduduk kampung baru dengan menjadikan pasar tepi Sungai Kluang sebagai pusat komuniti. Rancangan mereka termasuk mengadakan kelas mini di pasar untuk para pelajar sekolah rendah dengan memperkenalkan pendidikan makanan dan memulakan kebun sayur komuniti. Rancangan ini juga diharapkan dapat menjana perkembangan ekonomi komuniti dengan penggunaan tanah terbiar yang boleh dijadikan platform interaksi antara penduduk tempatan.

更多團隊

看見十八丁

團隊名稱

看見十八丁

 

執行地點

十八丁
霹靂太平

 

企劃類型

藝術社區:藝術創作、活動

看見十八丁,
看見紅樹林與我們相守
– 用染澀藝術揚起愛鄉護林的旗幟

霹靂州十八丁漁村擁有馬來半島最大的紅樹林,早期的當地漁夫也使用著紅樹皮進行染布及染漁網。紅樹皮的染澀技術被視為當地的傳統智慧,因此看見十八丁團隊想通過染澀作為藝術媒介,再現十八丁的特色文化。他們計劃與社區媽媽及小朋友一起進行工作坊,使用紅樹皮黏湊及紅樹單寧為十八丁玄天上帝廟的戲台後牆畫上在地特色,以及為周圍的街道小巷製作染澀旗幟。如此一來,亦能讓當地大人與小孩認識紅樹及紅樹皮單寧的重要性與價值。

小步.大步

團隊名稱

小步.大步

 

執行地點

沙叻秀新村
吉隆坡

 

企劃類型

社區培力:親子教育

小步 . 大步 走進社區

小步·大步長年致力於推動親子教育、不定期舉辦小老闆市集、小鎮走讀、在地小旅行等親子活動。在這次的計劃中,他們希望親子活動能夠走進吉隆坡沙叻秀新村,帶動年輕家庭認識新村,拉近與社區居民之間的距離。與此同時,小步·大步也想扮演連結民間企業的角色,為社區居民製造商機。

想象北干

團隊名稱

想象北干

 

執行地點

笨珍北干那那
柔佛

 

企劃類型

藝術社區:傳統工藝保存、展覽、活動

北干那那中秋特色文化
「風箏燈籠」復興計畫

「風箏燈籠」是柔佛北干那那(Pekan Nanas)的特色文化,也是他們在70至80年代不可或缺的中秋活動。風箏高掛在天空,燈籠猶如珍珠項鏈般串在一起,極度美麗。可惜該活動在10年前便消失了。對於「風箏燈籠」復興計畫,他們希望未來能夠結合大學和社區資源,拍攝及紀錄風箏燈籠的點點滴滴。透過這些紀錄片、文字和照片等,加深北干人對「風箏燈籠」的熱愛和興趣。此外,他們也將開辦工作坊和體驗活動,讓社區朋友一起來參與學習,以培養新一代的「風箏燈籠」愛好者。未來,他們將運用當地的黃梨再造紙製成風箏與燈籠,打造當地獨一無二的在地特色。

K Lab

團隊名稱

K Lab

 

執行地點

居鑾 柔佛

 

企劃類型

地方產品:文創商品、旅遊推廣、社區經濟

《老街印跡》

居鑾老街已有上百年的歷史,是居鑾開埠初期的政治文化教育中心,也被當局列為古跡區。為了復興老街,K Lab發起了《老街印跡》計畫。在第一階段裡,他們將繼續進行基礎鋪墊工作,如網站內容設計、開發紀念品、開辦地方創生交流會及社區項目比賽等,以發掘當地DNA為宗旨。第二階段則以培訓及鼓勵民眾參與為目的,未來將進行導覽員培訓、認領社區計劃及公共空間活化等,讓民眾對社區有更多的投入。

印象新村

團隊名稱

印象新村

 

執行地點

新山
柔佛

 

企劃類型

文史採集:口述歷史、文獻紀錄出版

馬來西亞新村
田野調查研究中心

華人新村是英殖民時期所留下的歷史產物,亦是許多華人的生命記憶。但隨著時代變遷,新村面貌逐漸改變,許多文獻資料亦因而消逝。印象新村團隊意識到新村文史採集工作的急迫性,為此他們希望能夠運用影像記錄的方式為各地新村進行一系列的田野調查,從中梳理新村的前世今生,以及重現老居民50至70年代的生活面貌。未來,印象新村團隊也想設立「馬來西亞新村典藏平臺」的線上平臺,並將所有新村文史資料如歷史、文字、紀錄片等上傳至雲端,化為公開資料供大眾參考。

Anjez Art Project

團隊名稱

Anjez Art Project

 

執行地點

蕉賴九支
雪蘭莪

 

企劃類型

社區培力:社區賦權、社區弱勢

Anjez Art Project x Corporate

Anjez Art Project長期致力於協助居住雪隆一帶的欽族難民。該組織經常為難民朋友提供各種手工藝技能,如縫紉、編織、肥皂製作及串珠等,以便他們能夠獨立生產手工藝品,賺取生活費用。在這次的計劃裡,他們想要培養四名獨立暨專業的難民手藝工作者,協助他們透過社交平台來銷售自家的產品。與此同時,為了擴大經濟市場,他們也期望能夠與有意願捐贈的慈善組織或本地企業合作,為難民朋友建立一個更健康及持久的企業關係。

分享天使

團隊名稱

分享天使

 

執行地點

雪隆區

 

企劃類型

綠色項目:環保回收、廢物利用

零“廢”社

分享天使來自雪隆區,以推動環保為主要使命。零廢社將結合環保收集站和二手過剩物品商店的概念,通過收集可再循環垃圾和二手物品,將其再度使用。這不僅讓居民們瞭解可回收物的價值,也有效減少垃圾以及環境污染。此外,零廢社的成立也可幫助B40低收入戶,他們只要收集可再循環物資,便能換取二手物品如衣服、書本、家庭用品等或仍可安全食用的過剩食品,減輕低收入群體的生活負擔。

POD建築設計事務所

團隊名稱

POD建築設計事務所

 

執行地點

馬接翁武新村
馬六甲

 

企劃類型

空間規劃:公共空間改造、場館

新村記憶載體

近年來,POD建築設計事務所發現新村裡的傳統房子受到改造後逐漸失去原始風貌。身為建築設計師的他們因此深感惋惜,便發起了「新村記憶載體」。此計劃由兩個階段進行:

階段一:鑒定與繪測記錄本土新村建築(vernacular architecture)的空間佈局,認識建築細節及其文化意涵,探討現代生活方式對傳統新村空間佈局的改變。

階段二:依據傳統新村建築記錄作為出發點,提出迎合現代生活的需求的傳統建築改建建議。

他們希望此計劃通過與村民們合作,協助新村轉型,並藉由建築改建設計保存新村的集體回憶,以達到社區營造的效果。

關愛金鑾

團隊名稱

關愛金鑾

 

執行地點

金鑾
雪蘭莪

 

企劃類型

社區培力:社區弱勢、青年培力

金鑾厨房

來自雪州蒲種再也(Puchong Jaya)的關愛金鑾成立於2020年5月。他們秉持著為「取之社會,用之社會」的理念,每逢星期日為中下階級提供免費素食,希望能夠溫飽他人的肚子。在多元族群的生活環境下,他們期許自己能夠打造一個共用平臺,跨種族配合與互愛,促進種族和諧。過程中,他們提倡「四不」概念,包括不提供飯盒、不提供堂食、不限領取飯盒的數量及不浪費食物。在未來計劃裡,他們想要開設金鑾廚房2.0,召集貧困婦女成立社會企業,擴大受惠圈子。

小地方聯盟

團隊名稱

小地方聯盟

 

執行地點

古來
柔佛

 

企劃類型

地方產品:文創商品、旅遊推廣、社區經濟

Halo! Kulai!
哈囖!古來

古來新村——柔佛最大的華人新村,也是客家風情濃厚的「客家村」。小地方聯盟是由“流連宿暨小眾點創生空間”與“胡同三十二”兩組團隊聯手組成,共同發起「Halo! Kulai 哈囉!古來」,旨在利用新興的方式塑造地方品牌。未來,他們將為當地小農與居民、地方產品製作包裝及設計,再藉由線上平台與線下實體店協助推銷和銷售。產品販賣後的所獲將作為推廣地方用途,以刺激更多的市場需求。

同一屋簷下

團隊名稱

同一屋簷下

 

執行地點

魚池新村
檳城大山脚

 

企劃類型

綠色項目:生態永續、環境教育、有機農耕

“魚” 農共生

當農地周圍逐漸被高樓圍繞著,成了都市化及資本主義下的產品,同一屋簷下團隊覺知到大山腳的魚池新村是當地僅剩不多的農田地。該團隊以魚池新村作為出發點,期望能夠傳承三代農民的精神,推廣大山腳的有機種植教育及傳統種植活動。他們的希望能夠召集理念一致的投資方,以農業發展的方式創造當地價值,以達到保留及推廣大山腳當地的人文遺產,提高當地農作物的經濟效應。

匠子

團隊名稱

匠子

 

執行地點

甲洞
吉隆坡

 

企劃類型

綠色項目:環保回收、廢物利用

重塑新生

來自吉隆坡甲洞的匠子,長期致力於推動環保理念,曾舉辦無數場回收計劃、食物銀行及環保工作坊等等。隨後,他們想投入在教育工作坊,在社區內推廣及提高廢棄物品回收。此外,他們也希望可以落實循環經濟,為甲洞區的邊緣群體,包括街友、難民、身心障礙者、低收入群體提供一個回收經濟系統。如此一來,不只能夠保護環境,也可以增加弱勢群體的收入,創造雙贏局面。

益人青年

團隊名稱

益人青年

 

執行地點

居鑾 柔佛

 

企劃類型

社區培力:社區賦權、社區弱勢、青年培力

后疫情時代,
關顧青少年的希望教育

2020年,疫情的嚴峻造成青少年的學校教育停頓。益人青年發現,青少年長期蝸居在家的期間,普遍面臨情緒不穩定及自我效能低落的問題,於是發起了「後疫情時代,關顧青少年的希望教育」。在計畫中,他們想要招募及培訓在地的高中生及大專生,再透由他們去協助社區里的青少年,傾聽他們的焦慮和憂鬱。他們相信真誠的對話及取得信任,能夠鼓勵對方建立品格及學業中的上進心。

Ding Dong

團隊名稱

Ding Dong

 

執行地點

麻坡县
柔佛

 

企劃類型

地方產品:社區經濟

與小地方經濟共生,
整合鄉鎮間的串聯

來自柔佛麻坡縣的Ding Dong發現偏鄉地帶在物流配送中總是被忽略的群體。為解決鄉鎮間的物流問題,他們想開發一款以鄉鎮為導向的應用程序,該導向可由下至上串聯全馬鄉鎮,整合各鄉鎮獨有的地方文化與經濟價值,共創一種新的鄉鎮生活方案。

Whoastudio

團隊名稱

Whoastudio

 

執行地點

文德甲新村
彭亨

 

企劃類型

空間規劃:公共空間改造、場館、景觀美化

“小亭”空間

Whoastudio是由大馬藝術學院室内建築設計系學生所組成的團隊。他們發現彭亨州文德甲正面臨人口流失,發展停滯。於是他們想運用當地的傳統木工業,通過手動裝置與空間改造,為當地打造新概念的公共空間。隨後,再透由舉辦「小亭」市集及各種文化社區活動,將之打造成一個文創聚點,賦予地方新生命。

邦咯島數碼故事館團隊

團隊名稱

邦咯島數碼故事館團隊

 

執行地點

邦咯島
霹靂

 

企劃類型

文史採集:口述歷史、文獻紀錄出版

邦咯岛數碼故事館——

島嶼文化的構建

邦咯島數碼故事館團隊全員來自邦咯島,自年幼起便受到島嶼文化的熏陶。多數成員具有文史採集背景,近年來也在島上展開各主題的調查行動。他們希望能夠設立邦咯島數碼故事館,建立地方文化資料庫,將已挖掘、採集的地方文史彙整成地方文化系列。他們相信網路共享平臺能夠讓更多人隨時接觸故事館的内容,這不僅能夠提升島民對島嶼文化的瞭解,同時也讓外界看到島嶼文化的價值與獨特性。

原來.東甲

團隊名稱

原來.東甲

 

執行地點

線上
柔佛 東甲

 

企劃類型

平台架設

原來.東甲 線上平台

「原來.東甲線上平台」計畫始於同名歌曲之延伸,由一群熱愛東甲的在地人組成,以推廣東甲文化、人情和故事為目標。來自柔佛的原來.東甲團隊為了凝聚世界各地的東甲人,而後開創了原來.東甲臉書專頁,定期進行直播,訪問來自東甲社區的士、農、工、商、教育、娛樂、藝術、慈善義工等。透過東甲人的生活故事分享正能量,拉近東甲人的距離,宣傳東甲特色之美。

厝來人

團隊名稱

厝來人

 

執行地點

海口石文丁村
柔佛

 

企劃類型

藝術社區:藝術駐村、展覽、活動

《海口厝》
社區藝文據點營造計劃

「厝來人」在福建話發音與「厝裡人」(家裡人)相同,有「家人」之意。而從中文字意讀來,又有「家中迎來人們」的意涵。他們來自柔佛海口石文丁村,計劃將蔡德耀導演老家『海口厝』重新改造,化為當地社區藝文營造據點。 《海口厝》企圖以藝術創作與生態教育為核心價值,為石文丁渔村乃至峇株吧轄市區注入精神能量。他們希望透過藝術家駐村、社區漫步、故事聚會等一系列藝文活動,扶植與培養社區軟實力,催生多元在地文活動,啟發更深刻的人際交互與生活樣態。

藝雕啓發

團隊名稱

藝雕啓發

 

執行地點

大山脚
檳城

 

企劃類型

地方推廣:文創商品、旅遊推廣、社區經濟

KunKun
山城地標計劃

藝雕啟發企圖為大山腳打造一座在地吉祥物——KunKun作為地方標誌。KunKun以水珠為形,同時也融入山川的概念,象徵著大山腳以「山」作為主要印象,向民眾傳遞大山腳人樂觀處世的方式。他們計劃把吉祥物雕屹立在大山腳大街上吸引群眾,也企圖將之打造成一系列文創產品,為在地民眾創造商機。

蘑菇項目

團隊名稱

蘑菇項目

 

執行地點

沙登新村
雪蘭莪

 

企劃類型

地方產品:文創商品、旅遊推廣、社區經濟

蘑菇項目 X 沙登新村

蘑菇項目Mushroom Project——團隊希望能夠像蘑菇一樣懷著生生不息的特質融入各個社區,引用當地資源遍地逢生,從而與當地擦出有趣火花。該團隊長期駐點在雪州沙登新村,經營著一家結合民宿露天酒吧的複合式空間。隨後,他們希望能夠與新村在地傳統和新興產業合作,挖掘當地的獨有潛力與價值,吸引更多人到當地旅遊。

創夢使者

團隊名稱

創夢使者

 

執行地點

北干那那
柔佛

 

企劃類型

文創產業培育空間

創夢工坊

柔佛北干那那在1950年代是馬來西亞南部的重要工業區,至今仍剩下大量的工業廢料。為此,創夢使者計劃是由當地的一家木制板廠及一家創意團隊聯手打造的創業平台。他們希望利用在地的工業剩料打造新文創產品,再透過各種工作坊促進手作人與民眾的互動,以提升人們對文創產業的認識。

大地之母

團隊名稱

大地之母

 

執行地點

波德申
森美蘭

 

企劃類型

空間規劃:公共空間改造

大地之母 无边界学校

大地之母認為校園應該突破傳統藩籬,進而與社區居民產生連接。因此,「大地之母無邊界學校」計畫將與波德申中華獨中合作,希望將波中文化館打造成多功能空間,為在地學生、父母及居民們設計創新的學習內容,以提升自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