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論壇和放映會
放映時間表
輻射村生存手冊
Survival Guide for Radioactive Village
三部荒謬喜劇和一個不平凡生命的吉光片羽: 四個來頭不小的大馬導演——《愛的饗宴》胡明進、《歡迎光臨輻射村》劉城達、《油鬼》楊俊漢、《黎群的愛》陳翠梅,決定用非一般的創意,來引起公眾對輻射課題的關註。
反對輻射,反對汙染,刻不容緩!
2011|40 min
字幕:中英文
導演:Yeo Joon Han 楊俊漢, Tan Chui Mui 陳翠梅, Liew Seng Tat 劉城達, Woo Ming Jin 胡明進
貢寮你好嗎?
How are you, Gongliao?
導演崔愫欣是全片的旁述,開首她以「你好嗎?」點出兩個主體-貢寮及林順源。1991年10月3日,在一次混亂的反核示威中,林意外開車撞死了一名警察。林後來被控蓄意殺人並被判無期徒刑。當時林只廿六歲,剛從自願參軍退役,並計劃在漁船營生,這事最後當然沒有發生。 當日他參與示威,其實是在等待漁民證件期間,探望住在貢寮的朋友。很多居民對他的判刑非常抱歉及羞愧,崔愫欣在拍攝居民對林被判罪的感受的同時,捕捉了他們對反核運動的投入。跟林順源一樣,貢寮人在核四的決策過程中,亦成為了犧牲品。
2004|89min
字幕:英文
導演:Tsui Shu-hsin 崔愫欣
Unlocking Bengoh
「Unlocking Bengoh」講述的是砂拉越文莪上游比達友村民因一項水壩建設工程,村民迫搬遷至重置區,唯部分村民在Simo Sekam的率領之下,堅持捍衛世世代代的原住民習俗地。在非政府組織和律師團隊的協助下,2014年12月18日,Simo Sekam 和村民爭取原住民習俗地勝利,繼續留守在美麗的山林家園,展開新的生活。當年因各因素而選擇接受賠償並放棄原住民習俗地的村民,則在重置區過著不如預想版美好的生活。兩種選擇導向兩種不同的結果。導演吳康豪與製作團隊(Asbury Bendy, Engelbert Chong, Evangeline Thian)以紀實攝錄,為你述說這一個真實故事。
2016|25min
字幕:英文
導演:Nova Goh 吳康豪
Save Sarawak. Stop the Dams
位於婆羅洲馬來西亞州屬砂勞越的原住民為了捍衛自身的文化,居住的神林及土地與一系列的巨型水壩計畫進行對抗。他們面對的不只是政府,而是國內外的集團,國際水電工程遊說組織以及承受這些利益為先的腐敗項目帶來的後果。從Linus Chung這部紀錄片中,可以看見正義與環境運動的誕生,還有啟發人心的成長。
2013|21min
字幕:英文
導演:Linus Chung
回家
Coming Home
《回家》以屏東縣境內的幾位排灣族、魯凱族中生代為主角,記錄他們回到原生部落,以互助托育、自學的方式,給正在學習語言的幼兒,以及正在成長中型塑人格的青少年,提供一個蘊含部落文化的教育環境。
這部片所記錄的不只是這群原住民為文化保存所做的努力,更從教育的層面提醒我們文化傳承的重要性。探討臺灣原住民部落教育自主的議題,也展現部落的人們對於原鄉土地的真誠感情。
2018|99min
字幕:英文
導演:Huang Shu Mei 黃淑梅
海城游記
Voyage to Terengganu
登嘉樓是馬來西亞十三個州屬中唯一一個電影製片人/作家阿米爾·穆罕默德從未訪問過的州屬。 因此,他決定與在當地長大的同事巴德魯爾·希沙姆·伊斯梅爾到那裏拍一部片子。作為印象派,有時甚至是超現實主義紀錄片的基礎,他們使用了孟希·阿蔔杜拉(1796-1854)的《吉蘭丹之旅》(1838 年)一書。這位頗受爭議的作家只在登嘉樓蘇丹國呆了一天,但以足以述說關於當地居民,尤其是男人的狂暴故事。當地男人常被指控為懶惰和暴力。《登嘉樓之旅》(又譯《海城游記》)將孟希的言論與當今的日常現實進行對比。不顧該州的自然和建築之美,阿米爾和巴德魯爾將鏡頭對準幾位當地人,在簡短的采訪中坦誠地談論了他們的文化、信仰、對經濟穩定的擔憂以及作為男人的特權。
2016|62min
字幕:中英文
導演:Amir Muhammad, Badrul Hisham Ismail
蚵子寮漁村紀事
Small Oyster Rock in Kezailiao
蚵子寮,台十七省道旁一個不起眼的小漁村。由於漁獲量銳減及自然景觀破壞,人口外流嚴重。2012年,一群蚵子寮鄉親與在地青年聯手舉辦「蚵寮漁村小搖滾」。它是一場音樂祭,更是一次社區凝聚的過程:漁村老中青三代合作,憑藉對故鄉的愛,打造出一場奇蹟的音樂會。本片完整記錄2014年第二屆音樂祭從籌劃到謝幕的經過。活動終有結束的一刻,但因小搖滾匯聚起來的社區,正開始要讓當初那些努力化為實質轉變。
2015|90min
字幕:中英文
導演:Shih Ho-feng 施合峰
論壇時間表
第一場論壇
文化環境與日常生活的建構
歷史建築、宗教場所在某種程度上承載著地方上民眾的集體記憶、信仰與日常生活方式的重要文化資產,是人們瞭解當地社會歷史與發展的關鍵依據。因此,保存歷史建築成為了後人留住地方傳統與文化的象徵性資產。當這些文化資產開始受到大眾所重視,乃至於最終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之際,亦有造成地方士紳化(Gentrification)的可能性,如在特定區域內因資本大量注入而導致房價高漲、人力成本提高、一地難求等現象。
來自檳城的Khoo Salma Nasution(邱思妮)和宜蘭的林奠鴻將在本場論壇中,分享彼此如何動員社區參與來連結在地居民情感,並形成群眾支持力量,對地方文化資產進行保存。
他們也將對於社區營造在歷史文化資產的保存工作中所扮演的角色進行分析,進而建議民間如何透過市集行動來建立文化主體性,再進一步轉化成公民意識,由下而上地實踐文化資產保存的意義。
論壇詳情
論壇報名網址:
https://t.ly/EKNv
主持人:鄭達馨
主講人:
1.林奠鴻|宜蘭縣大二結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2.Khoo Salma Nasution @ 邱思妮|檳城古跡信託會副主席
第二場論壇
文化 X 經濟的連結與反思
近年來,文化與經濟的相互結合與支持是社區營造行動論述中非常重要的趨勢。廣義而言,凡是將在地歷史與文化做為活化項目,並注入經濟效益的元素,即可稱之為文化產業。從操作概念上,則必須聚焦於社區居民對於地方傳統文化項目的共同承擔、開創及經營。因此,值得反思的是,現階段所出現的文化經濟產業是否真正與社區產生關係,並連結在地智慧?
來自登嘉樓的李雲平及駐點花蓮的吳明季在行動策略上,皆是透過與地方跨族群的合作,創造互為主體的經濟運作模式。他們將在地文化視為核心,並創新產業模式;以經濟為方法,永續整體文化發展。本場論壇將透過兩個個案探討,端視既有的市場/資本邏輯,如何透過文化公民的形成,共創具有在地價值的產業經營模式。
論壇詳情
論壇報名網址:
https://t.ly/EKNv
主持人:張集強
主講人:
1.吳明季|奇美部落文化發展協會總幹事
2.李雲平|Terrapuri Heritage Village創辦人
第三場論壇
多元差異下的當代對話
創造多元、包容、尊重與相互理解的公共對話,除了是現代社會公民所追求的民主理想之外,亦是公民團體在社造過程中與政府維繫關係的重要行動策略。
本場論壇中的兩位主講人,董俊仁(台灣)與陳彥妮(馬來西亞)皆是以保存地方社會價值為初衷,並透過與政府機構的協作過程中,達至相互合作的運作機制,亦成功創造了多元價值及社群連結。因此,在國家意志下的對抗到合作,民間團體與政府之間的關係如何轉化是本場論壇聚焦的運動觀點。
論壇詳情
論壇報名網址:
https://t.ly/EKNv
主持人:吳偉如
主講人:
1.董俊仁|空軍三重一村保存行動共同發起人
2.陳彥妮|雙溪毛糯麻風病院參議會參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