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的社區運動脈絡曲線縱橫交織而成,多元文化與社群成了亞洲獨有的人文景觀。從殖民、二戰到爭取獨立,草根社區的凝聚與行動從未缺席,社區的文化保存與環境捍衛運動也不間斷。除了西馬,同樣的草根紉性也在東馬展現,原住民以一根繩子和身體的底氣,就足以抵擋前來掠奪森林資源的財閥,保衛社區家園。

馬來西亞社區工作多由民間自發,其發展脈絡與意識覺醒,離不開國家機器推行的意識形態和經濟政策。時間軸不僅呈現社區組織和計畫行動,也涵蓋國家政策、社會思潮。社區工作緊貼著國家社會的脈搏,當國家政策出現傾斜現象諸如新經濟政策、國家文化政策等,深刻影響著每一個世代。

透過田調和梳理社區工作脈絡不僅僅是為了時間軸的呈現,這項工作背後同時兼具了分析及製造論述的意義。此時間軸將引領觀者以多面向的視角探究,並理解社區工作及其發展與國家歷史之間的關係,從而使社區工作者得以參考,做出符合民間社區利益,及前瞻性的思考及規劃。

 

Konteks gerakan komuniti di Malaysia saling berkaitan. Di Asia pula, kepelbagaian budaya dan komuniti merupakan suatu kebiasaan. Bermula dengan penjajahan, Perang Dunia Ke-2 sehinggalah pencapaian kemerdekaan, perpaduan dan pergerakan tidak pernah hilang manakala pengekalan budaya komuniti dan gerakan perlindungan alam sekitar juga tak pernah lekang. Perpaduan yang sama bukan sahaja jelas diamati di Semenanjung Malaysia, malah di Sabah dan Sarawak juga di mana Orang Asal menggunakan hanya utasan tali dan badan mereka sendiri menghalang gerombolan kapitalis perompak sumber hutan, mempertahankan komuniti dan keluarga mereka.

Kebanyakan kegiatan komuniti bermula dari bawah di mana konteks pembangunan dan kesedarannya tidak lekang dari pelaksanaan ideologi dan polisi ekonomi oleh institusi negara. Garis masa bukan sahaja menampakkan organisasi komuniti dan pelaksanaan rancangan, ia juga menunjukkan dasar-dasar negara dan ideologi masyarakat. Kegiatan komuniti seakan nadi masyarakat dan negara; tatkala fenomena ketidakseimbangan mula bergolak menjadi polisi negara seperti Dasar Ekonomi Baru dan Dasar Kebudayaan Negara, setiap generasi akan terasa tempias pengaruhnya.

Kerja lapangan dan penelusuran susur galur komuniti bukan sahaja untuk garis masa semata-mata, malah ia bertujuan sebagai analisa dan pemulaan wacana. Garis masa dapat membawa penerokaan dari sudut yang rencam serta memberikan pemahaman terhadap kerja komuniti dan hubungan antara perkembangannya dengan sejarah negara. Ini membolehkannya dijadikan sebagai rujukan aktivis komuniti dalam memenuhi kebaikan rakyat dan masyarakat serta pemikiran dan perancangan masa hadapan.

1970-1980

知識份子,覺醒年代

Zaman Kebangkitan Golongan Intelektual 

政治上的鬥爭撕裂了族群的和諧關係,為剛獨立的國家帶來了深遠的影響。然而學生運動也在這時候進入全盛時期,大專生走入社區甘榜捍衛農民的權益,學生運動後來也遭到瓦解及箝制走入式微。 此時回流及在地的知識份子開始以個人或組織的力量進行文資、環保、教育及創辦刊物等公共利益資訊傳播的相關工作,各種文化的交流及撞擊,為壓抑的環境尋找到了出口。

Pertembungan politik telah meranapkan keharmonian antara kaum dan meninggalkan pengaruh yang mendalam kepada negara yang baru ditubuhkan. Gerakan pelajar berada di kemuncak dan pelajar universiti aktif masuk mendampingi masyarakat kampung dan mempertahankan hak golongan petani. Gerakan pelajar kemudiannya telah disekat dan seterusnya dilumpuhkan. Pada masa ini, golongan intelektual tempatan dan yang kembali dari luar negara mula bergerak secara peribadi atau melalui usaha organisasi menjalankan aktiviti penyebaran maklumat melalui penerbitan makalah berkenaan isu kepentingan awam seperti sumber budaya, pelestarian alam semula jadi dan pendidikan serta menggalakkan interaksi kepelbagaian budaya, membolehkan tekanan suasana masyarakat pada masa itu mendapat peleraian yang sewajarnya.

1970

馬來西亞成立後首届砂拉越選舉

1970年
馬來西亞成立後,首届砂拉越選舉
Pilihanraya pertama Sarawak selepas penubuhan Malaysia
詳情
1970

敦拉薩宣誓就任第二任首相(1970.9.22)

1970年 9月 22日
敦拉薩宣誓就任第二任首相
Tun Abdul Razak menjadi Perdana Menteri Malaysia ke-2
1971

《國家文化政策》Dasar Kebudayaan Kebangsaan

1971年

國家文化政策

Dasar Kebudayaan Kebangsaan  (1971-1990)

政府在馬來亞大學召開第一次國家文化大會,制定以馬來文化及穆斯林文化為核心,建構國家文化的三大原則:
(一)國家文化必須以馬來土著文化為基礎;
(二)來自其他文化的元素可以適當的方式成為國家文化的一部分;
(三)依斯蘭教文化是塑造國家文化的一個重要元素。

1990年,時任首相馬哈迪推行「馬來西亞民族政策(Bangsa Malaysia)」取代國家文化政策。

1971

《1971年大專法令》(AUKU 1971)

1971年
《1971年大專法令》
Akta Universiti dan Kolej Universiti 1971

政府在1971年出臺《大專法令》(AUKU),剝奪大學生的校園自主權。直到1975年,時任教育部長馬哈迪,多次修訂法案,進一步鉗制大學生參與政治、結社及言論自由。

1971

《1948年煽動法令》(Sedition Act 1948)

1971年
《1948年煽動法令》
Akta Hasutan 1948

英殖民政府為對付馬共所制定的法令。 聯盟政府以要制止族群之間的敏感課題在日常民主程序被挑起為由,於1971年修訂該法令。政府對「煽動性傾向」的定義模糊,包括質疑《馬來西亞聯邦憲法》部分與社會契約有關的條文,扩大了言论自由的限制范围。

相關補充:《2015年煽動(修訂)法令》明文指出,任何個人或組織倡導任何州屬脫離馬來西亞聯合邦而獨立,將被視為煽動性行為,以該法令進行製裁;其中以沙砂公投獨立運動為主要目標。其次,法令第2條款(字詞詮釋)加入「以電子方式」(by electronic means)一詞的詮釋,用以限製網路言論自由。

1971

《新經濟政策》(New Economic Policy)

1971年
新經濟政策
Dasar Ekonomi Baru

於第二大馬計劃(1971-1975)中被提出。希望通過「消除貧窮、重組社會」達至「真正的國民團結」,亦被視為重新分配國家財富的手段,各領域的公立機構和國營機構,投入市場創造財富。 新經濟政策鼓勵人們城鄉遷移,自1970年代起,大量人口離鄉前往城市尋找生活,加速國家城市與商業化。

1972

修訂 Control of Imported Publication Act 1958

1972年

修訂 《進口出版品控制法》

Control of Imported Publication Act 1958

為制止族群之间的敏感議題為由修訂該法令,緊縮法令控制媒體言論。

1974

1974年土地修正案

1974年
砂拉越土地法修訂
Akta Kanun Tanah Negara (Pindaan) 1974

砂拉越土地法源自於英殖時期《1958年土地法典》,該法案沿用至今,並經歷砂州政府多次修訂。

1. 1974年土地法修訂

2. 1988年及1990年土地法修訂

3. 1994年-1998年土地法修訂

詳情
1974

柔佛州打錫烏達拉木屋反迫遷事件、華玲反飢餓遊行

1974年

柔佛州打錫烏達拉木屋反迫遷事件、華玲反飢餓遊行

柔佛州 Tasek Utara 居民由於無法取得建地及負擔高租金,建成木屋區聚落。1974年9月,地方政府強行拆屋,居民為爭取居住權,展開抗爭運動。同年11月,吉打華玲農民面臨膠價大跌以及通貨膨脹的困境,在華玲展開示威遊行抗議。

兩起抗爭事件引起國內大專生關注,並走出校園前往聲援協助,形成學生運動浪潮。隨後,在吉隆坡集會聲援華玲農民的1128名學生遭警方逮捕。同年12月8日,政府引用《1960年內安法令》進入馬大校園展開大逮捕,許多大學生深陷牢獄,有者則逃亡國外。

此後,政府再次修訂《大專生法令》,進一步箝制學生的言論自由與結社自由。

 

相關事件:

同年,馬大華文學會「春雷大匯演」藝文活動被列為敏感課題被禁止演出。政府援引《1960年內安法令》扣留籌委會主席吳建成;同年12月國會發表白皮書,直指馬大華文學會涉及馬共顛覆國家活動,勒令關閉。

1974

1974年 新村瓦解

1974年
砂拉越新村瓦解
Pembubaran Kampung Baru

古晉市鎮17哩新生村有所發展以外,其餘新村開始瓦解或轉為開礦地,均未得到政府推動現代化發展,只能依靠民間自發形成有機發展。

1975

Rukun Tetangga 睦鄰計劃(Since 1975)

1975年
睦鄰計劃
Rukun Tetangga

政府推出「1975年睦鄰計劃條文」(Peraturan-peraturan Perlu Rukun Tetangga [1975] )。初期計劃目的為提高住宅區內的安全防衛能力,讓居民能夠保衛自己的家園,減輕警方的負擔,以應對社會具有威脅力的案件。1983年,政府向民眾公佈全新的睦鄰計劃,計劃的重點是要「敦親睦鄰」及「同舟共濟」,加強鄰里間的聯繫。兩年後,計劃推展至東馬。全國至今(2021)共8274個睦鄰計劃委員會。

1976

砂拉越土地統一與復興局成立

1976年
砂拉越土地統一與復興局 (Sarawak Land Consolid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Authority ,SALCRA) 成立
Penubuhan SALCRA – Lembaga Penyatuan dan Pemulihan Sarawak
詳情
1976

雙六空難

1976年6月6日
雙六空難
Tragedi Double Six

一輛載有包括時任首長敦莫哈末·法·史蒂芬在內多名沙巴高官的小型飛機墜毀。失事原因成謎,政府也未公開調查報告,因此外界常將事件與陰謀論聯係在一起。沙巴政府原定隔日與國油公司簽署的石油合約被迫取消,直到6月14日,由新首長哈裏士代表州政府簽署,接受了5%石油稅的合約,而不是先前沙巴政府所爭取的20%。

1977
馬來西亞自然之友(Sahabat Alam Malaysia, SAM)成立

馬來西亞自然之友(Sahabat Alam Malaysia, SAM)成立

1977年
馬來西亞自然之友(Sahabat Alam Malaysia, SAM)成立
Penubuhan Sahabat Alam Malaysia (SAM)

馬來西亞自然之友成立,分別在檳城及砂拉越設立辦事處。以維護環境正義為首要宗旨,確保社會的發展過程是可持續并且對大自然是無害的。此外,他們也積極關注社會公平、尊重原住民、農民、漁民和當地社區對自然資源的權利,以及性別平等等議題。

網站臉書
1977

國民醒覺運動 Aliran(Persatuan Aliran Kesedaran Negara)(1977.1.25-current)

1977年
國民醒覺運動 (Aliran)
Persatuan Aliran Kesedaran Negara

馬來西亞第一個致力於追求民主、自由與人權的多元族群改革運動,於1977年註冊成社團。自成立以來,組織群眾推廣政治、經濟與社會議題的意識醒覺。歷經1998-2000民主改革運動,社會普遍提高意識,更關注民主訴求與環境保護問題。Aliran於1997年推出網站,並於2015年全面數位化,連結更多社群。

網站
1979

阿莱卡(ALAIGAL)(1979 – 1998 成立PSM)

1979年

阿莱卡

Alaigal

由馬來西亞國民大學(UKM)畢業生於1992年成立,成員以印裔為主;核心關懷並積極參與園丘工人的訴求與鬥爭,主要活躍於雪蘭莪烏魯冷岳一帶。 1998年,Alaigal與草根人民之聲(SWP)及社區發展中心(CDC)共同成立社會主義政黨(PSM).

1979

《人類脈搏 》(Nadi Insan)創刊

1979年

《人類脈搏 》(Nadi Insan)創刊

《Nadi Insan》意為「人類的心跳」,是一份社會政治月刊,以英文與馬來文為媒介。由 社會分析學會 (INSAN) 出版,其主編為大馬著名經濟學者佐摩。1983 年被政府禁止。

1980

加略山城市教會(Grace Training Centre)

1980年
加略山城市教會
Pusat Latihan Rahmat Gereja Karismatik Calvary

前身為Calvary Charismatic Church,2010年採用了新名稱,更好地反映教會事工的發展和進步。

1980

激流月刊 Aliran(1980-1990)

1980年

激流月刊

Aliran

國民醒覺運動於 1980 年創辦《激流月刊》。讀者多爲中產階級知識分子,其銷售網以城市地帶為主,發行量介於五千至六千份。月刊為了避免受制於商業利益,不收廣告,出版從撰稿到郵遞給訂戶,完全由成員義務參與。 《激流》創刊時是四頁小報式(tabloid)季刊,兩年後改為月刊並於 1984 年獲得內政部簽發准證。 內容主要是關於政治議題、政府機關及官員貪腐醜聞、人權與新聞自由等議題的深度分析與評論。

網站
1981-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