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專訪
來自農村土壤滋養的感動
無米樂社區/臺南市後壁區
文/廖于瑋 圖/廖于瑋
2005年的紀錄片《無米樂》,感性地描繪老農民的勞動身影與樂天知命的故事,呈現聚落農民對消逝中稻米產業的珍惜與接近禪學的生活態度,感動了許多人。從農民的生活態度中,可以體會敬天畏地、愛人惜物的精神,而菁寮這個純樸的農村,也因為這部紀錄片成為著名的觀光景點。
故事的起點
經過10年,現今一般人對於菁寮的認識,仍然大多止於《無米樂》這部紀錄片所描述的:有好吃的米、有崑濱伯、煌明伯等幾位親切敦厚的長者,卻往往忽略從歷史的角度來認識這個地方。事實上,菁寮是以生產染料作物「菁仔(小菁)」以及從事染織業而得名。菁寮,指的即是「放置菁仔的草寮仔」之意。
然而隨著移居臺灣的漢人增加,菁寮因位居臺南來往嘉義的中途驛站,街市儼然形成,逐漸成為鄰近村莊最繁華的聚落。而在嘉南大圳建造後,作物獲得充分的水源灌溉,菁寮種稻務農的人口也快速增加,因而有了「米倉之鄉」的稱號。許多販售農具、生活用品的店舖相繼設立,逐漸形成熱鬧繁華的菁寮北勢街,所有生活百貨、餅舖、戲院、菜店、家具店、漢藥房、販仔間、打鐵店都集中於此,可說是早期後壁地區最大的市集。
藍染的原鄉
時移世易,在歷經許多精彩的過往歲月後,那些曾經看盡風華的店鋪現在依舊佇立在菁寮老街上,靜靜見證著時代的發展與變遷。而近幾年在公私部門、聚落幹部與居民的共同努力下,透過傳統工藝產業的復興,則讓菁寮重新與往日連結,進而展現出不同的農村新風貌。其中一項積極重振的工藝,就是在菁寮消失已久的藍染工藝。
藍染的原料「菁仔」適合生長在溪畔,染布也需要大量清水,早年來到菁寮地區的先民因此在八掌溪畔就近搭建草寮從事染織業,同時藉由水利之便,將加工後的成品直接從鹽水港出口到大陸。染織業的蓬勃發展使得庄民生活大為改善,居民紛紛栽植菁樹並搭建茅寮從事染料生產,使得菁寮地區的染織業盛極一時。日治時代引進化學染法後,傳統費工的藍染因此慢慢被淘汰,但從2008年起,為了重新尋回染織原鄉失落的產業文化,社區啟動藍染再生計畫,開啟了菁寮藍染工藝復興追溯之旅,才讓這項消失百年的工藝得以在菁寮重現。
創造新潮流的茄芷袋
重新傳承藍染工藝是為了找回已經斷裂的記憶,而藺草編織則是菁寮長輩的共同回憶。在過去物資匱乏的年代,廉價的手工藺草編織品是一般人的生活必需品,早年菁寮地區幾乎家家戶戶都靠這項手藝貼補家用,女孩子大約7、8歲便須學習編製藺草袋,因此現在許多70歲以上的阿嬤都還記得這項技藝。
但隨著現代化發展,最初的藺草編織在1950、60年代轉為一種耐用、便宜、以尼龍網布為材質的手提袋,這時期菁寮有十多家工廠生產,為茄芷袋的產業重鎮。所謂「茄芷」,是日文外來語「large」的譯音,臺語唸作「茄芷」,指大型包包,因受到日治時期影響,當地所有這類大型提袋都沿用通稱為「茄芷袋」。透過產業文化的溯源,無米樂目前的另一個產業發展方向,是以藺草文化為基礎開發茄芷袋文創商品,希望為農村的文創產業創造出可觀的成績,也增加在地婆婆媽媽的工作機會。
無米樂社區的發展歷程,處處與藍染、稻米、茄芷袋等社區產業交纏共生,可說是一部農村產業發展史。四季不斷在此交替轉換,居住在這裡的居民將站在前人累積的基礎上,持續將老祖先流傳下來的農村技藝和智慧持續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