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專訪
夢想踐行者
廖中勳/臺東縣鹿野鄉永安社區
文/林民寧 圖/廖中勳、林民寧
如果生長在一個貧窮落後的地方,觸目所及只是無盡的荒涼,許多人來了,又走了,留下的人們對未來也不抱希望,你會怎麼做?
在以往,許多年輕人會就此遠走他鄉,到都市另求發展;但現在,有越來越多人選擇從他鄉回到故鄉,以自己的方式和力量為家鄉創造新機會。臺東縣鹿野鄉永安社區總幹事廖中勳,就是其中一個代表。
回鄉之路
1969年出生的廖中勳,和許多臺東學子一樣,高中畢業就離開家鄉,到臺北繼續求學,進入世新專科學校就讀廣播電視科。畢業後,廖中勳到高雄當兵,之後在臺南成家、工作,看到西部城鎮不斷進步,自己家鄉卻停滯不前,從小對故鄉擁有的那份深切情感不停地召喚著他,於是在30歲那年,毅然帶著妻子回到這片不被看好的土地,希望能為家鄉盡一份力。
但一個步入社會不久、對故鄉也所知有限的年輕人,又能做些什麼?廖中勳知道自己的不足,開始四處參加導覽解說和文史課程,並以雙腳踏遍臺東,重新認識這個既熟悉卻也陌生的故鄉。為了與更多人分享自己探索過程中的驚喜與感動,廖中勳進入《更生日報》擔任記者,以每年超過十萬字記錄臺東,也號召在地中壯輩組成仙人掌鄉土工作室、參與《鹿野鄉誌》、《臺東縣史》的編纂,一步一步累積自己對這片土地的觀察和想像。
築夢的開始
2001年,廖中勳提出第一個計畫,從文化面切入進行社區調查,並透過活動把人整合起來,開始逐夢。他利用過年搗甜粿、端午節取午時水等社區傳統節慶習俗,結合社區逐年進行的環境改善,慢慢擴大規模,吸引許多外地人前來參加。
人潮的湧入、對地區性活動的熱情參與,讓居民建立了自信。原來,家鄉並非一無可取,只要大家通力合作,就可以帶來改變。而透過社區報的發放和寄送,旅居外地的遊子也能掌握社區訊息。當看到一群年輕人為家鄉努力不懈,大家也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不時贊助社區活動。位在台東鹿野的家鄉,漸漸成為大家共同的依歸,把永安人的心緊緊維繫在一起。
讓大家一起有夢
居民的共識雖然凝聚了起來,但永安和現今臺灣其他農村一樣,都面臨了結構性困境,如果不能讓居民安身立命,勢必無法避免人口持續外流。廖中勳以30歲之齡回到故鄉,對此感觸特別深,因此在初步完成內部整合後,即把推動產業發展列為第二階段重點工作,希望讓住在這裡的人們都能有夢。
當時,社區唯一的觀光景點是鹿野高台,經常吸引許多大量來去匆匆的遊客,廖中勳決定以這個地方為起點,在2003年成立鹿寮解說服務隊,進駐鹿野高台,每週六、日為遊客進行免費導覽解說。漸漸地,遊客停留的時間拉長了,帶動餐廳、茶行、民宿業者的生意,傳統一級產業也引入了體驗活動,逐步朝二、三級產業發展,社區產業更健全,也大大改善了居民的經濟條件。
位在武陵綠色隧道的2626市集,是另一則傳奇。
武陵綠色隧道是日治時期花東公路的一段,也是省道臺九線的一段,後因省道截彎取直而荒廢。2009年,社區生產的咖啡滯銷,廖中勳為協助行銷,也為活化這條美麗的公路,籌措了三萬元在武陵綠色隧道舉辦首屆鹿寮咖啡節,活動當天湧入上千人,讓大家開始思索在此籌辦常態性假日市集的可能。
2012年,提倡環保、有機、樂活、在地生產、手作文創的「臺東2626市集」,正式在武陵綠色隧道開幕。它不僅是一個小農和遊客面對面交易的空間,更創造了一個圓夢平台,讓想創業的人跨出第一步,也提供攤商間互相學習的機會。在這裡,沒有濃濃的商業氣息,有的是純樸的人情味和與人分享的熱情。遊客來此可以自在的閒逛、聊天、挖寶、交朋友,享受自然美景和親切人情。固定每月兩次的市集,因此漸漸成為台東重要的休閒去處,吸引許多本地居民和外來遊客造訪。
打造鹿野文化生活圈
經過十幾年的努力,永安社區已經是台東重要的標竿社區,曾獲得全國十大經典農漁村和第一屆國家環境教育獎等榮耀。但這不是廖中勳的目的,為了讓周遭社區也能共同發展,廖中勳在2009年提出鹿野文化生活圈計畫,把全鄉7個村、9個發展協會納入陪伴輔導範圍,結合學校,共同推動鹿野鄉的整體發展。
鹿野文化生活圈在各村都設立一個文化據點,活化了村內閒置空間,讓鹿野變成一個友善、好客的所在。而每月召開一次的全鄉會議,也成為討論鄉內大小事的重要平台。透過參加觀光局遊程競賽,以及從2013年開始自辦的鹿野馬拉松等活動,廖中勳串連全鄉社區,讓大家一起動起來,逐漸凝聚共識,希望打造鹿野成為一個樂活、宜居、宜遊的好地方。
十幾年來,廖中勳和20人的青壯團隊在鹿野進行了一場翻天覆地的改造。這場改造讓鹿野活絡了起來、年輕人紛紛回鄉、居民生活大為改善、凝聚力也越來越強。但這不是終點,經過十幾年的歷練,廖中勳接下來想嘗試減少對公部門資源的依賴,找到讓社區永續發展的作法。廖中勳的腳步,仍然繼續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