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專訪
大崎製造
大崎社區/臺南市官田區
文/余嘉榮 圖/米家藝文事業有限公司、余嘉榮
相信很多人沒聽過「大崎」這個地方,然而多數人一定知道「臺南藝術大學」這所學校。1996年,臺南藝術大學在臺南市官田區的大崎村劃地籌備建校,給原本以務農為主的寧靜村莊帶來巨大的改變!這改變來自於大量的外地學生進入衝擊了村子原本平凡的生活;這改變也來自於校地本身阻斷了大崎村民引水灌溉用的「山溝」,山溝就此斷了水源,村民再也無法利用山溝的水灌溉農地。因此在臺南藝術大學建校初期,大崎村民與學校之間幾乎沒有連結,且關係緊張,雙方並不友好。
建立連結在地的平臺
2009年,學校建築所社區營造組的學生發現了這個問題:明明身在同個農村聚落,但上聚落的學生每天上課、下課,下聚落的村民每天過著農村生活,學生和村民彼此間卻幾乎沒有交集,大崎里被斷然分為上、下兩個聚落。
為了改變這樣的現況,學生開始以大崎為基地展開社區營造工作,將一間廢棄的碾米廠整修為「MIGA藝文空間」,過程中透過社區營造的方式,開始拉進村民與學校之間的距離。自此「MIGA」成為連接大崎里與南藝大之間的重要橋樑。大崎社區於2013年推展的「大崎製造──社群×風景×藝術」村落美學計畫,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展開,由社區發展協會與「MIGA藝文空間」協力,邀請崔綵珊、謝鐘影、MIGA團隊、高俊宏、Montford Ducan等藝術家進駐,與居民一起利用當地環境與廢棄空間進行創作,打造在地文化空間,並創立農村行銷品牌。
策辦山溝音樂會
談到引起社會大眾驚豔的「77崎」山溝藝術季,在熱鬧、炫爛的背後,其實有著更深層的在地意義。大崎有很多山溝,在以往,它就像橫亙於學生和村民之間的鴻溝,難以跨越。這次音樂會選擇在山溝下舉辦,象徵越過了那條界線,讓學生和村民連結起來。
音樂會除了將村子裡的山溝地形活化之外,在活動策劃過程中,包含音樂會舞臺以及搭配的21個農藝市集攤位,都是用大崎盛產的竹子建造,而所有充當志工的南藝大學生,幾乎都沒有搭建舞臺經驗,他們靠的是社區裡的老師傅指導,才學會將一根根竹子搭建成舞臺。許多成員就這樣與村民建立起友誼、乃至親情情誼,彼此在生活中、活動上互相信賴、支持與互惠。
融入生活美學的農村新體驗
推展大崎村落美學計畫,是這群南藝大學生們從2009年開始,將長年接觸農村與自然生態環境的學習、創作經驗,與自身在歷史建築修整、社區營造、藝術展覽、文化工作坊、社區教育課程、無農藥農業推廣、農作生活等社會實踐的體驗,兩相融合所提出的階段性整合計畫,希望藉由提出「大崎製造」農村品牌,結合創作、文創與觀光,為大崎注入不同的文化生活體驗與活力。
「大崎製造」其實也是一段農村的「崎幻旅程」,我們看到村民藉由社造工作的參與,可以與藝術家、文化工作者對話、協作、共榮與共生,一方面凸顯農村價值,同時也開啟一種融入現代生活美學的農村生活以及農村土地經驗。未來,一個屬於生活藝術的農村聚落,因而會慢慢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