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專訪

逆境中建造的福利共和國

龍安村/南投縣中寮鄉

文/林民寧     圖/廖振益、星火燎原工作室

一陣天崩地裂,相當於30顆廣島原子彈威力的大地震,撼動了原本寧靜的夜晚。這場地震,造成全台2,415人死亡,11,305人受傷,超過10萬間房屋全、半倒,是臺灣二戰後最慘重的天災。這一晚,改變了許多人的命運,在艱鉅的重建過程中,許多社區卻也逐漸化危機為轉機,找到了努力的方向。

驚心動魄地震夜

舊名龍眼林的龍安村,是南投北中寮地區開發最早的地帶,當時從鹿港到埔里的往來貿易,都必須從這裡經過,為地方帶來一段繁華的風光歲月。但早年的繁榮隨著鄰近地區的開發,漸漸變得落後,人們日趨保守,村子裡留下老人與小孩,失去了改變的動力和氣力。

1999年9月21日地震當晚,龍安村民們從睡夢中驚醒,還來不及逃生,土埆厝就塌了下來。當時甫當選一年的村長廖振益,穿著內褲在餘震不斷的驚險狀態下挨家挨戶救人,奔走了一個晚上,從斷垣殘壁中救出27人,使得龍安村成為中寮鄉房屋全半倒比率極高,死亡率卻最低的村莊,而廖振益「內褲村長」的名號,也不脛而走。

埋鍋造飯共同開伙

對於貧窮的村子而言,地震震毀的不僅是有形的房屋,還震碎了人們的希望。唯一的屋子是居民們安身立命的依靠,如今在一夕之間灰飛煙滅,日子該怎麼走下去?地震的隔天早晨,廖振益看到村子裡一個個頹然呆坐的身影、一雙雙茫然空洞的眼神,他感到救人不僅僅是拯救生命,還必須喚回人們對人生的希望,因此決心好好照顧村民,善盡村長的責任。

廖振益首先向開自助餐的堂弟借來大鍋大灶和米糧,由村長夫人帶領社區媽媽在龍安宮前廣場辦理全村共同開伙,集合村民一起共食。而在救援物資湧入之後,他也發揮曾經擔任10年竹材加工廠廠長的管理長才,組成社區志工隊,統一管理、分發所有救援物資,讓來自各界的愛心獲得最妥善的運用。

龍安村災後迅速建立起的秩序,是一個穩定人心的重要力量。特別是共同開伙,讓村民可以無後顧之憂的專心整理破碎的家園。漸漸地,鄰近村莊有不少居民也來共食,龍安宮前越形擁擠,於是開始分流,從1處、2處……增加到8處同時辦理。共同開伙除了解決人們飲食的基本需求之外,也提供村民互動的機會,讓大家在迢迢的重建路上,可以互相取暖、互相安慰,互相打氣,一起攜手向前。

推動教育改造人心

921災後,許多團隊進入災區帶來各式協助,當時由馮小非等人組成的「果然工作室」,也在災後第一時間來到中寮,以文字和影像記錄下中寮災區的情景,與龍安村建立了密切的互動。

當時百廢待舉,廖振益在與村民溝通的過程中,發覺村民保守的性格和傳統的觀念,增加了重建工作的困難度,於是透過果然工作室協助,在2000年5月於龍安村成立「社區學園」。他們由外部引入許多師資,開辦電腦、攝影、木工等各類課程,增加居民知識,同時也透過教育改變想法。在政府各式輔導培力計畫還不普遍的年代,社區學園最多曾同時開設9種課程,學員遍佈北中寮地區,對村民觀念的改變有著深遠的影響,也讓龍安村日後推動各項社區工作都能獲得村民普遍的支持。

打造老人照顧體系

災後3、4個月,回鄉幫忙整理家園的遊子紛紛返回工作崗位,村子裡逐漸恢復往日生活,全村共同開伙也功成身退,轉型為社區公共廚房,仍然開放村民一起共食,學園逐漸成為村民的活動中心。

不過公共廚房雖然仍提供共食,但住在偏遠、獨居、行動不便的老人,卻因為種種原因無法前來,而他們可能是最需要被照顧的一群。秉持著村民一家的情感,龍安村公共廚房開始送餐,之後廖振益並引進愚人之友基金會的資源,開辦老人日托中心,與公共廚房結合,提供老人更完善的照顧。

2001年,廖振益聯合北中寮7村與南中寮3村,成立跨社區的龍眼林福利協會,擴大對中寮地區老人提供送餐、日托等服務。龍眼林的老人送餐對象不限於低收入戶,只要是獨居、家人認為有需要,即可提出申請,每個便當僅收25元(2013年調至35元)。協會的想法是,獨居老人不論是否屬於低收入戶,生活中總會遇到各種突發狀況,而每天兩次的送餐,就是對老人家的探視,它不僅讓獨居老人感到溫暖,也讓出外遊子能夠安心為生活打拚。因為他們知道,協會是他們堅實的後盾,會幫助他們妥善照顧住在家鄉的親人。

發展產業永續發展

龍眼林福利協會成立迄今,送餐數量已超過180萬個,這是一個很難想像的數字,協會如何維持運作?目前轉任協會總幹事的廖振益,2002年即想到這個問題,因此開始推動產業,透過社區各式農產加工品和休閒產業的發展,挹注社區福利事業,此舉既促使協會能夠永續運作,也促進了整體社區發展。

走過16年,龍眼林福利協會的成員們每天仍然風雨無阻,為中寮地區老人帶來一聲聲問候。他們心中有個更大的藍圖,希望建立一個老人福利園區,讓社區獨居老人們能一起生活,擁有更愉悅、充實的晚年。從災後到現在,龍眼林逐步在逆境中打造的老人福利共和國,已然日趨完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