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專訪
開創不老新紀元
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
文/吳鴻銘 圖/財團法人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
這天,在宜蘭壯圍濱海公路旁的後埤社區,一群身著球衣的長者們從遊覽車上走了下來,此刻的他們就像職棒明星般,渾身散發著活力與光芒。傳統觀念中,讓「老人家」打棒球這件看似不可能的任務,弘道、社區、還有這些長者們卻做到了。到底是什麼力量,讓他們能夠化不可能為可能,一起走向實踐夢想的道路?
以尊嚴取代悲情
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成立於1995年,長久以來,秉持著維護老人自主與尊嚴,聯合眾人用愛心關懷老人,推動各項活動與服務,包括引領年輕一代關懷長者的國際工作營;自力或與地方政府合辦的關懷據點、老人送餐、日間照顧、居家服務;以及陪伴長者完成夢想,創造更多自我實現的不老圓夢系列……等。
我們可以說,弘揚孝道、不老夢想、社區照顧是弘道近10年來的三大主軸,透過各種不同策略的操作,弘道讓老人們走出傳統的悲情、讓長者不再被視為社會的負擔,轉而可以自信、快樂的活出自我價值和榮耀,在為家人辛勤半生之後,開展屬於自己的人生。
從志工站到社區協力站
弘道能夠在老人福利領域開創新模式,靠的是跳脫傳統社福觀念的作法以及在地扎根的過程。早年,從預防照顧的角度出發,弘道曾積極招募志工,共同參與長者服務,並在全國各地設立志工站,投入健康促進、在地關懷等工作,最盛時期曾有100多個志工站遍佈各地。但志工站的志工們每天到志工站服務,自己社區的老人卻可能缺乏應有的關懷和照顧。有鑑於此,弘道開始鼓勵志工回到自己的社區成立據點,以在地生活圈的方式發展長者服務。
除了由志工自行設立據點之外,弘道也進一步與全國社區合作成立社區協力站,初期由弘道引入資源,協助社區推動關懷活動,並逐步累積社區自主運作的能量,以適時提供支援的陪伴形態,朝社區自力經營的方向發展。透過兩種模式的交互運用,弘道目前在全國有33個志工據點、35個社區協力站,形成一個充滿活力的服務體系。雖然經營主體轉變了,服務志工的背心一件件從「弘道」換成了「XX社區」、「XX據點」,但弘道因此促成了更多資源連結,也讓老人關懷能夠深入各個社區,落地生根。
踏上不老圓夢之旅
累積了豐富的長者服務經驗後,弘道進一步注意到,當長者的生活與健康因關懷照顧獲得改善,下一階段應該開始關注長者們的心靈滿足,因此開始推動「生命回顧」等方案,讓長者藉由回憶過去,重新發現或詮釋自己的人生,進而發展出正向力量面對現在及未來,勇敢追尋自己的夢想。在臺灣造成一股旋風的不老騎士,以及後續的仙角百老匯、活力秀、老人運動賽事……等,就是在長者們回顧過往歲月中一一成形。這些曾經因為種種因素無法實踐的夢想,深藏在長者們的心中,現在,當挑在肩上的擔子一一卸下,正是可以完完全全為自己而活的時刻,何不勇敢圓夢?
於是,在弘道完善的規劃下,長者們接受了應有的前期訓練和準備,一個個踏上了圓夢旅程。機車環島、活力棒球、熱血樂團……,一次次席捲全臺,獲得熱烈回響。2007年的不老騎士環島行程透過紀錄片,已經成為社會各界及各級學校的生命教材,之後並衍伸出重機、自行車等不同形式;不老棒球聯盟也已在全國各地陸續成立了11支球隊,一場場的聯盟賽事,讓長者踏上夢寐以求的棒球場大顯身手,想到不禁讓人熱血沸騰;而2007年起推動的「仙角百老匯」,更讓長者們像江蕙一樣站上小巨蛋舞臺,在眾人面前展現自己的才藝,接受滿堂的喝彩。
弘道就這樣不斷地挑動長者們心裡熱滾滾的血管與神經,策動一次又一次全國性活動,運用其在各地長期累積的豐沛能量,讓長者們的熱情與活力在全國舞臺一次又一次被看見,而長者們的價值也就在行動過程中一次又一次獲得彰顯。
翻轉老人照護作法
這些年來,弘道將長者照護的新作法帶進地方,不斷地擾動社區,也擾動了臺灣社會。過去人們常認為,長者已年老力衰,是需要被照顧的一群,但這些7、80歲的長者們一起走出來,挑戰各種不可能,就是用具體行動告訴人們長者的價值與能量。他們不是只能消極等待被照顧的一群,而是有能力主動彼此關懷,並一起參與更多事務的老仙角。
因著這樣的發展,弘道自身也有許多轉變,與一般社福組織不同,弘道超過一半的夥伴不是社工背景,而是含括了許多不同的相關領域,因此也激盪出更多精彩的火花、創造出更多元的服務。例如走動式服務等創新方案,便是將居家服務、社區據點等進行串連整合,期使社區能成為一個中繼平臺,從預防到長期照護,建立整合性的運作機制,營造一個長者不須、也不會離開的社區。
集結了一群充滿創意及活力的年輕人,弘道翻轉了傳統對老人的刻板印象,這群年輕人和老人之間還會擦出什麼讓人意想不到的火花,令人期待。